· 

如何面对未知的2020?20余位中德高管向你抛出一份《在德职场生存指南》

视频简介:2019 年 12 月 7 日,在第二届对话德国年会活动现场,17 位年会嘉宾围绕“在德华人如何获得更好的职场发展”这一主题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每位嘉宾分别提出了三条宝贵的职场建议,对话德国协会作为年会主办方,经嘉宾授权发布本视频。


17 位受访嘉宾分别为(按视频出场先后顺序):


李常胜先生 | 德国汉莎航空总部战略与并购总监

马   倩博士 | 高伟绅律师事务所总监、德国中国业务部负责人

洪   骏先生 | 花旗集团公司银行及投资银行部公司客户管理总监

黄   玮先生 | 德国中国商会汽车专业委员会第一发言人

洪   中博士 | 德国中德科教园执行总裁

谌开良先生 | 鹰普欧洲以及 BFG 各厂董事总经理

李   烨博士 | 西门子交通集团智能交通系统创新负责人

王远力博士 | 诺博汽车系统总裁

魏玉良先生 | 德国威远有限公司创始人

周鸿图先生 | 开元周游集团总裁

傅晓明教授 | 欧洲科学院院士、哥廷根大学终身教授

张式程博士 | 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

蒋红权博士 | 博世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

徐维东女士 | BCCI 咨询公司创始人

肖   涵博士 | 德中人工智能协会主席、腾讯 AI Lab 高级科学家

李   怡女士 | BALCKE DUERR 公司冷却塔业务部门经理

冯建民先生 | 法兰克福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由衷感谢以上 17 位对话德国年会嘉宾接受访谈并分享宝贵经验!


视频导演:相欣 Tina  |  记者:张元子  |  场务:王漪潇  |  协调:杨诗雨  |  摄像:张震   |  后期:原璐欣 相欣  |  文章:相欣 姜伟  |  审核:刘旭辉  |  编排:姜伟 刘旭辉 


2019 年还剩下最后 1 天,2020,面对一场新的征途,我们期待并展望着。但,你可曾短暂停驻,回顾 2019 每一步脚印?个人有哪些成长,工作有哪方面的突破,留德道路进程几许,职业发展何去何从?

 

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对话德国团队总计采访了 34 位来自各行业的中德精英,包括 15 位华人高管、5 位德国高管、4 位德国高校教授、 3 位企业家和 7 位资深行业专家,发表了 59 篇原创访谈文章,与数万名读者分享了这些榜样人物宝贵的行业见解和人生经验。回顾这些访谈,我们从中挑选出 10 篇与职场发展相关的代表性文章,精选出也许最能为您的 2020 职场发展指引方向的内容与大家共勉。


愿每个看到它的读者,或能找到困惑中的答案,或能取得前行的力量,在今后的职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2020,愿我们共同成长,笃行致远,不负芳华!


对话德国·职场发展锦囊


Juergen Czajor 先生


德科斯米尔集团

亚洲区人力资源总监



Juergen Czajor,德科斯米尔集团(Draexlmaier Group,成立于 1958 年,总部位于德国菲尔斯比堡 Vilsbiburg 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003 年在沈阳开设了第一家中国境内的工厂)亚洲区人力资源总监,目前工作地点在沈阳。

 

Czajor 先生曾任戴姆勒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开发和国际业务总监,全球流动性经营管理亚洲地区总监,负责亚洲 800 家国际代理商的运营、政策和流程管理,以及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

 

他毕业于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发展专业。于 1984 年进入戴姆勒公司人力资源发展部门,之后曾历任戴姆勒日本地区人力资源与行政管理部门总经理,戴姆勒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发展部亚洲区总监,戴姆勒东北亚地区人力资源总经理,戴姆勒在华合资企业人力资源支持总裁等。还曾担任北京德国使馆学校 CEO,董事会成员。现为三峡大学客座教授。


对话德国:Juergen Czajor 先生您好,您觉得年轻人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Juergen Czajor 先生我认为在职业生涯初期,应该关注的是在第一份工作中努力做好,而不是关注名片上的职位头衔。


在第一份工作中也很重要的是,工作要能带来乐趣,而且要有一个能够培养专业素养、让人干劲十足的工作环境,还要有一个好的上司。如果不是的话,那还是尽快地换个职位。我一直都说,第一份工作应该像一块大的基石,你可以一直站在上面。你可以说,这是我很有把握的领域,这是我的基础,我在这个领域曾经做得很好并且可以随时回去、随时重新开始。如果职业生涯初期一直是小碎步前进(译者注:指换工作过于频繁),就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就永远无法确定:我确实足够优秀了吗?


我觉得,在一个岗位工作四年,最多五年后就有必要跨出下一步。如果在一个岗位上待太久,工作就会变得没有挑战性。当然,有些人希望成为专家,那就另当别论了。但如果想做管理,那就必须要做过两到三个不同的工作。这一点大家要为自己规划好。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在换工作的时候很可能需要搬家,或离开自己的老同事们,这些当然也会带来痛苦。


对话德国:身处德企的中国员工,怎样做才能与德国老板更好地相处合作?


Juergen Czajor 先生:中国员工应该尝试在初始合作阶段尽可能多地与老板有一些非正式的聊天。德国管理者通常很早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你也可以偶尔早到公司,通过和他闲聊进一步了解他的想法和价值观。


中国员工应该尝试在初始合作阶段尽可能多地与老板有一些非正式的聊天。德国管理者通常很早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你也可以偶尔早到公司,通过和他闲聊进一步了解他的想法和价值观。


另外,中国员工要有勇气向老板展示自己的想法,即使有时想法比较不常规。德国管理者有时希望受到(下属的)一些挑战,这一点很多中国员工无法理解。对这样的员工来说,层级观念是个阻碍。如果一个员工有好的想法,德国管理者通常会先倾听并认真考虑,即使他们的想法不一样。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是管理者很看重的品质,所以建议中国员工要大胆地与自己的德国上司打交道。


当然了,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一些等级观念很强、年纪较大的德国管理者。由于自己以往的工作方式和风格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成功,他们往往不太容易接受不同的想法。这就需要员工去了解并意识到这一点。尽管如此,也不需要有惧怕心理。在我看来,德国管理者通常不会太看重论资排辈。



点击阅读原文:第10期 | 入职、轮岗、跳槽——德国资深HR高管的深入剖析



张宏 博士


德国大陆集团

动力总成事业部

高级执行经理



张宏博士,德国大陆集团动力总成事业部高级执行经理、主任工程师,统筹负责传感器和执行器业务单元的超前和系统研发。此前,张博士曾在博世、西门子都担任过大部门经理,在发动机系统研发领域有丰富经验,而且在德国目前拥有 300 多项发明专利。目前,张博士兼任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副主席等职务。


对话德国:您觉得在德国职场里中国员工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张宏博士:我提一点我看到比较多的吧,就是有些同事说话没有重点,不善于直接回答 Yes 或 No。


有时候开会,会上有些同事说话从头到尾漂亮得很,但其实全是一大堆废话,基本上没有一句话说到点子上。所以你一定要能控制自己,一个是要学会倾听,能从别人的话中找出核心重点。但你如果说话,就一定要说到点子上,尽量简短扼要。很多时候明显能感觉到不少人,你问他一个 Yes 或 No 的问题,他先是给你绕一个大圈子,最后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很多时候要求你要有这种能力和魄力,明确说出 Yes 或 No,你也可以后面再加一个附加条件或假设之类的。但能不能明确回答,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你是不是敢于承担责任。


对话德国:您对在德国工作并希望进入管理层的华人有什么建议吗?


张宏博士先是要认清自己。要先把自己的能力分析清楚,有什么优势劣势,有哪些短板需要补,并且去下功夫完善自己。


第二个,要跟对人。最好是你的老板未来有大的发展,而他也很赏识你,并且需要你。那么他升职你也跟着升职,这是一种可能。但你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管理者都是尊重人才的。有时候你的上级可能还嫉妒人才,他生怕你比他厉害了会取代他,说不定还打压你。只有那种他自己很有自信的,认为自己有能力的人,才会去培养下属。


第三,你在公司里既要有能力又要有胆量。什么时候是体现一个人能力的时候?就是在公司出现危机的时候,你要敢于去担责任,把事情搞定。当然你要为此负责,如果能力不够搞砸了,可能你会丢掉工作。所以说机会和责任是并存的。特别是当你的上级不能帮你一把的时候,那你必须要在这种危机的时候,让至少高你两级以上的人看到你的能力。


最后一点,你要建立和维护你的 Netzwerk(人际网络)。我当时在博世的汽油事业部的时候,当时我的老板现在已经是整个 Bosch Automotive(博世汽车事业部)的头。他是从麦肯锡跳槽过来的,因为他曾经很多项目都是给高级管理层做咨询,所以他有一个很好的 Netzwerk。他讲到自己曾经到一个公司不久,那个公司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危机。因为他是从麦肯锡过来的,公司就问他愿不愿意带头解决,后来他依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把问题解决了,为公司挽救了很大的损失,那这件事公司管理层永远都会记住的。



点击阅读原文:第34期 | 谈德国华人的职场发展 - 访德国大陆集团华人高管张宏博士



李晓虹 女士


博世中国

执行副总裁



李晓虹 (Rosa Lee) 女士先后于华东政法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及 MBA 学位。在加入博世公司前,她先后在多家跨国企业(可口可乐,霍尼韦尔,迅达电梯及杜邦等)担任 HR 及业务领导职位,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拥有超过 20 年以上的经验。李晓虹女士于 2010 年加入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并于 2015 年赴德国总部任博世全球高级副总裁,负责博世集团全球人力资源建设及管理。2019 年 2 月始,任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负责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整个亚太区的人力资源发展及创新项目。



对话德国:一些华人在德国工作一段时间后,会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进而考虑是否回国发展,对此您的建议是什么?有“回国最佳时机”这一说吗?


李晓虹女士我觉得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在中国工作的同事,不能因为在一个地方遇到天花板了就说是文化或者地域的问题,其实这在德国和中国是一样的。


如果你在德国职场不成功,那你在中国职场很可能也不会成功。成功的基本要素在哪个国家都是大同小异的。像我之前提到的,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说,需要具备 strategic thinking,leading change 和 people leadership 这些能力;对于在职场打拼不久的人来说,需要思考自己对老板、对所在部门可以带来哪些价值。如果你能带来可见的价值,被老板和同事认可,那你就会得到更多的职责,这样的人在哪都会是受欢迎的。


所以不论在哪个国家,如果你遇到天花板,那根本原因很可能是一样的,要反思除了国家或地域之外的问题。当然,一定也要强化自己的跨文化管理能力。其实现在在中国,人才发展很快,很多企业会给一个年轻人很多的锻炼机会和职责,他们成长很快。而如果你在德国只是一直做一个很小的领域,而且不能带来可见的价值,那也就容易遇到瓶颈。


有一个很简单的职场发展原则——“70:20:10”原则:一个人的发展 70% 是通过不断从事有挑战的工作项目来实现的;20% 来自向别人学习,比如导师的指导或与同行的交流;只有 10% 来自于课堂的培训。所以最重要的发展是去寻找那些不断挑战自己的 70%,并且积极建立 network 去连接那些影响自己的人生导师(20%),然后保持好奇心,终身学习(10%),这些都有助于突破职业瓶颈,无论何时何地。


对话德国:您鼓励员工或管理者到不同部门轮岗吗?为什么?


李晓虹女士是的,我非常支持。博世的轮岗是在我工作过的欧美企业里最普遍、最广泛也执行得最好的。


在博世,长期以来清晰界定职业发展的五个 Career Elements(职业发展核心要素),包括拥有 cross function(跨职能)的经验,cross division(跨业务) 的经验,要有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国际管理的经历),要有 people leadership 和 project leadership(项目及团队领导经验)。


原因其实很简单,良好的职业发展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多元化的经历以及跨文化体验。不仅是管理者,其实专家路线践行者也需要。管理者需要接触各种不同的业务模式,经历不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产品领域等等,这些不同的经历可以转化为一个人的 insights(洞察力),这对一步步地实现个人及职业发展都很重要。 



点击阅读原文:第51期 | 职场华人如何成长为一名“Glocal leader”?



洪中 博士


德国中德科教园执行总裁

原赢创工业集团高级副总裁



洪中博士,出生于上海,籍贯苏州,1987 年来德国留学,现任德国海德堡市中德科教园执行总裁,中德总商会秘书长。洪中博士拥有上海大学工业电子自动化学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硕士学位和德国吉森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自 1995 年博士毕业,洪中博士先后在吉森大学、汉莎航空、爱迪斯公司 (IDS Scheer AG/Software AG) 和赢创工业集团 (Evonik Industries AG) 就职,曾任爱迪斯大中华区总裁、赢创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涂料和添加剂事业部亚太区总经理和 IT 总架构师。

 

洪中博士长期活跃在德国华人社区,曾担任中国留德经济学会会长和德国同济校友会会长。洪博士还曾被聘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和被评为中国管理咨询年度人物。


对话德国:洪中博士您好,如今在德国从事专业技术领域工作的华人日益增多,各大企业里都有同胞的身影。对于从技术岗转向管理岗,您有什么建议?


洪中博士:这里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一个切入点。比如可以从项目管理工作做起,逐步深入,适时调整自身的位置,从“士兵”迅速转型为“军官”。


而在接手管理工作后,工作应该“越做越粗”,而不是“越做越细”,要能够充分调动手下的“士兵”,使其各司其职,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员”。需要注意的是,从技术工作切入管理工作的时间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对于年轻的职场新人而言,需要根据自身实力把握好这个转型的时机,切不可操之过急,亦不可踌躇不前。


对话德国:您如何看待跳槽?对于目前在德国职场的华人,在忠诚度和动态的职业发展之间,该如何抉择?您对跨领域的跳槽持怎样的看法?


洪中博士:我认为四年左右是一个更换工作的合适周期。第一年“学”、第二年“用”、第三年“精”,第四年“换”。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更换工作的最佳时机是前一份工作的巅峰期,因为我们要能够完美地将自己的最大价值体现在新雇主面前。


此外,如果在一份工作中,自己无法和领导保持相同节奏,我建议果断跳槽,寻找更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还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精力的分配上,我们需要用战略的眼光做综合考量。在注重工作内涵的同时,也要善于对自己进行包装,将出色的业务能力展现在领导和同事面前。在人际交流方面,要善于表达自我,抓住机会脱颖而出,博得领导的青睐。


对于跨领域的跳槽,我建议职场新人要时刻做好准备,应对诸如公司业务部门调整等“被动跳槽”。


如果有机会在工作专业和职位层级之间做选择的话,我建议选择后者,因为专业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得提升的,而职位升迁的机会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点击阅读原文:第46期 | “洪门旧事”与德国华人职场发展 | 访赢创工业集团高级副总裁洪中博士



Dr. Hermann-Joseph Storp


戴姆勒集团

梅赛德斯-奔驰 S 级轿车

全球研发总负责人



梅赛德斯-奔驰 S 级轿车享誉有“世界最好的汽车”(Das beste Auto der Welt.)。Dr. Hermann-Joseph Storp 十几年来担任戴姆勒公司 S 级轿车总研发负责人,被业内尊称为“S 级之父”(Vater der S-Klasse)。

 

 

对话德国:您认为在职业发展中有哪些因素比较重要?


Dr. Storp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你拥有一张技术领域大学文凭以及具有很好的工作能力的同时,在公司里还要有很好的关系网,不仅仅是跟同级别的同事,也要跟级别更高的同事建立联系。


我能在测试部门当上团队主管,也是因为当时的部门总监认识我,也了解我的工作,他知道我是个怎样的员工,我的言谈举止以及工作兴趣、工作方式,他都很清楚。


对话德国:您在跟中国同事接触的过程中有哪些体会,您认为中国员工在职场上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Dr. Storp:中国员工普遍非常努力并且好奇心也很强,除此以外也非常友好。我发现,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经常是非常封闭自我的,没有马上建立很好的关系网。对于我来说,有时也很难了解他们真正是怎么想的。在欧洲社会来看,中国人往往是不引人注目、谨慎并且谦逊的。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们可以更加自信,并且也会偶尔表达出他们不满意的地方。


对话德国:对于刚进入汽车行业工作的新员工,您有什么建议吗?


Dr. Storp:我先从基本能力说起:在很多工业领域,基本前提除了大学技术专业,你还需要至少掌握两门语言。比如母语加上英语或西班牙语之类的,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合。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公司里,你要能够很好地向别人“宣传”你所负责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从复杂的各种关系中理清思路,将最核心的信息提取并且传播出去是非常关键的。比如我在我的职能下,只希望听到核心信息,因为我必须快速获取最重要的信息。


所以说,你需要观察听众的反应,也要注意你所做的事情,你所表述的内容以及你表达的方式。能接受别人的反馈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这种能力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基本前提。



点击阅读原文:第25期 | 希望在职场中看到更多自信的中国人— 解密奔驰“S级之父”的职业生涯



徐维东 女士


BCCI 咨询公司创始人

原德国 ZF 集团独立董事



徐维东女士,自 1989 年长期在德国学习和工作,1998 年获多特蒙德大学化工专业硕士学位  (Diplom),同年以管理培训生的身份加入大陆集团  (Continental AG);2001 年加入 GEA Luftkühler GmbH,并于 2007 年升任总经理;2012 年出任 Bilfinger Gerber GmbH 总经理;2013 年加入采埃孚集团 (ZF Friedrichshafen AG) 担任独立董事;2018 年创立 BCCI 咨询公司。徐维东女士先后参与了多起中德之间的投资并购交易,并帮助多家企业成功完成并购后的整合管理。


对话德国:您多次提到了职业发展中有许多幸运的地方,除了幸运之外,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华人,如果期望能够获得晋升,承担更多的责任,您有怎样的建议?


徐维东女士我觉得第一还是做事。如果你真的把事情做好了,被看到的可能性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至少也有个百分之七八十。先把自己事情做好,这是基础。


然后,做事情要有热情。我这个人做事就是比较热情高涨,如果你能够花 120% 的热情去做一件事情的话,别人也会被你的热情所感染,你就能够带动更多的人。

最后,要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别人比较容易能够看得到你。当然我们中国人有些人比较内向含蓄,不是特别会包装自己。其实我自己在职场上也挺低调的,这也和我们受到的教育有关。但是特别是在大公司,一旦机会到你面前,比如说做一个 Presentation 什么的,就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机会,因为你要想在一个大公司里冒出来,就必须要 sichtbar machen(被人看到)。



点击阅读原文:第26期 | 从德企女掌门到跨国巨头独立董事



张式程 博士


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

主席



张式程博士,1988 年开始在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89 年至今在德国从事汽车轻量化研发工作,担任高级研究员及项目负责人,戴姆勒集团研发中心资深专家。张式程博士长期从事汽车轻量化及 CAE 技术、汽车疲劳耐久性和被动安全性以及焊接结构设计与安全保障等研究,是汽车制造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发表学术论文 50 多篇、获专利多项,同时兼任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副主席等学术职务。


对话德国:对于刚刚进入研发领域的工程师,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式程博士:最开始要像海绵一样多吸收东西。刚到一个部门,都有一个 einarbeiten (熟悉工作) 的阶段,一般会有有经验的同事带你,就是你的 Betreuer (负责人),他会引导你入门,这个阶段一定要多吸收别人的经验。基础打好以后,慢慢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你就会感觉更有自信,工作压力就不那么大。因为工程领域的创新,很少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更多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水到渠成的创新,所以刚开始的积累尤其重要。 


另外,公司有很多不同部门一起参加的协调会议,建议多去参加,这有助于吸收其他领域的内容。因为汽车研发涉及面很广,工程师的水平有时不完全体现在对自己的专业掌握有多精深,也体现在对别的领域有多少了解。一个好的工程师提出的方案,应该既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还没给别的领域造成困难,这就比较难得。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和不同部门的同事交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对话德国:作为部门里的中国员工,和德国同事相比可能会面临不一样的发展策略或瓶颈,您对此有什么建议吗?


张式程博士:谈到瓶颈可能要从语言说起,最重要的是语言障碍这一关一定要过,这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中国学生来说确实是个挺大的挑战。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地方听不懂很正常,毕竟不是母语,尤其还有很多专业词汇,而且有些老工程师用的专业术语不一定标准,这也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但语言障碍会影响工作效率和与同事的沟通合作,也会影响知识的吸收理解和信息的准确传递。 


这一关要怎么过?其实在学生阶段就要开始做准备,多与德国教授交流,多跟德国同学参加各种活动,不要总跟中国学生在一起,这样虽然生活上是方便了,但对于提高德语能力、融入文化并没有什么帮助。如果工作以后再去融入,就有点被动了,可能也会面临很大压力。


我觉得如果语言能力,文化融入到位了,在发展上不应该有什么障碍,如果涉及与中国有关的项目可能还有优势。自己的长远定位,比如将来是在德国发展,还是回中国发展,或者两者结合,显然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策略。


应该说中国员工比德国同事多一个选择,多一条路,就看自己怎么走了。



点击阅读原文:第1期 | 资深研发专家谈研发管理、工业4.0与人才培养



马倩 博士


高伟绅律师事务所总监

德国中国业务部负责人



马倩博士,吉林大学法学学士,德国萨尔大学法学硕士和博士。自 2003 年起,任职于法兰克福多家国际律师事务所,现任高伟绅律师事务所 (Clifford Chance) 总监及德国中国业务部负责人。她为国际客户在跨境并购、房地产投资、资本市场、知识产权法、商事仲裁领域和外商在中国投资项目提供专业咨询。马倩博士多次发表了关于中德法律的文章和专著,并经常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同时,她还兼任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和达姆施塔特应用科技大学的客座讲师。



对话德国:作为非母语者,您从一名普通的律师做到国际顶尖律所的总监,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和我们大家分享?


马倩博士:成功的经验不敢说,在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些经验,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相信自己,正视自己。何为正视?就是不可高估也不可自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


开始做事情之前就一定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即哪些方面是我的强项,哪些是弱项,哪些事情在通常情况下我肯定能做好,哪些事情我没有把握。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因为有些机会你可能一生只有一次!机会是给那些事前有准备的人的,如果事前准备不充分或没有准备,这个所谓的机会对当事人来说很可能就不是“机会”了。


第二,不打无准备之仗,要知己知彼。在你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面临一个机会,该如何做?那就是好好准备,包括事前详细调查、分析情况、注意细节、换位思考。如果你把每个细节都想到了,并且都做准备了,比面试你的人、比你的客户想到的更多、准备得更完善,那你就做到了知己知彼,结果自然就是百战不殆了。


第三,经历重要,结果也重要。享受经历、享受过程没有错,没有经历、没有过程就没有最后的结果和成功。但是,不要忘记,结果也同样重要,有时往往更重要。因为他是第三方对你做出评价的客观基础,即在不了解你本人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你客观具备的条件进行评价。比如你受过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学术经历和头衔。这绝对不是在夸大头衔学位的重要性,它们其实也只起到了一个“敲门砖”的作用,但是这块砖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点击阅读原文:第36期 | 律政佳人 - 她在德国做世界顶尖律所总监



李烨 博士


西门子交通集团

智能交通系统创新负责人

原 SAP 资深商业咨询师



李烨博士,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生产系统工程双硕士学位,2014 年于德国曼海姆大学取得经济信息学的博士学位。2014 年至 2019 年 3 月,李烨博士就职于德国 SAP,担任资深商业咨询师,为制造业和汽车业的客户提供创新领域和数字化转型的咨询服务。现就职于西门子交通集团,任智能交通系统人工智能实验室创新负责人。

 

 

对话德国:您曾拿到公司三个季度的最佳咨询师,您觉得优秀的商业咨询师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有哪些?


李烨博士: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数学或定量分析的专业背景会对开展机器学习的咨询非常有帮助。因为这个领域咨询面向的客户包含企业内部的分析师和数据科学家,所涉及的讨论甚至会包括算法效率。这就要求咨询师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准确地理解客户的痛点并为客户提出解决方案。


在其他的创新领域,如果对专业背景的要求不是很高,那更看重的将是迅速学习能力。


无论如何,迅速学习的能力都是一名咨询师,尤其是创新领域的咨询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创新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例如现在火热的企业级区块链、对话式人工智能应用在几年前甚至鲜有人提起。所以咨询师需要时时对市场动态、技术更新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不断系统地拓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库。这样才能永远走在客户需求的前面,为客户提供可以信赖的咨询意见。


其它重要的能力还包括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商业敏感度等。



点击阅读原文:第44期  |SAP资深商业咨询师是怎样炼成的



张建伟 教授


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张建伟教授任德国汉堡大学信息科学系多模态技术研究所(TAMS)所长,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

 

张教授长期从事工业4.0的感知学习和规划,多传感信息处理与融合,智能机器人技术,多模式人机交互的研究与开发。在张教授任职所长期间,TAMS研究所主持了多个德国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邦教研部与工业合作项目和欧盟ICT重大项目,开发出可用于工业4.0的经验学习机器人系统,自主移动操作机器人,组装装配系统,多模式人机交互平台,开放式机器人软件,认知式电子教学界面等多种技术与系统。


对话德国:张教授,您好。咱们有不少在德国的博士生、青年学者都希望能像您一样在德国成为教授,甚至是终身教授,您认为他们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自我提升?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张建伟教授:首先,我想说,在德国做教授是一个受尊敬的好职业。除了承担一些课程教学义务外,学校允许教授自由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会为他配备一个基本的团队,教授可以享有大空间的学术自由。


中国学生若希望在德国获得教席,需要培养自己的各项素质,其中包括:对文化的理解、对语言的掌握、在申请项目时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参加学术管理的能力等。这些素质都远超过现在作为博士生只写论文的范畴。在学习和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在论文之外帮教授写研究计划,然后通过研究计划学会写项目报告,学会跟工业界打交道,甚至通过国际会议、来访教授等发现未来研究题目。


其实,做教授有两个关键素质:一是能够真正独立地找到一个题目发表高水平论文,这说明你的科研是独立的;二是能够找到一个还没有人写论文的未来可能的新方向来申请研发机会。具备这两点素质就说明你可以独立地领导一个小组,然后逐渐成长。


另外,中国人在这边做教授,一定要充分发挥我们具有的中国背景这一优势,做好中德合作。在工作中,通过我们的刻苦、通过与德国产业的结合,加上我们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创新理念,把中德融合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我们作为一个“国际人”,离开家乡来到新的地方,既可以发挥德国人不具有的优势,也可以克服仅在中国工作的局限,使我们在德国的这个环境里起到一个国际专家的作用。


 

点击阅读原文:第14期 | 在德国当教授是怎样一种体验?



感谢阅读,希望文章能给你带来启发。如果你在德国,欢迎参加我们今后将在不同城市举办的“对话德国职场沙龙活动”:


第 1 期职场沙龙 @ 斯图加特(点击阅读

第 2 期职场沙龙 @ 曼海姆(点击阅读


我们也想听听你的看法——你认为在德国职场想要取得更好发展的话,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对话德国 与德国对话,分享中德精英的行业见解与人生经验。旨在促进中德深度合作,并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共同成长。这里有行业专家、企业高管、高校教授、创业领袖。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砥砺前行。


长按二维码关注对话德国

欢迎您到我们 网站与微博 获取更多信息

www.dialogde.cn

微博:对话德国

知乎:对话德国


欢迎大家对公众号提出建议,如果有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欢迎回复公众号,我们将尽可能在今后的访谈中寻找答案。

Write a comment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