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胜先生 是对话德国的 第 29 位 访谈嘉宾
德国汉莎航空总部战略与并购总监 李常胜先生
本文长度约 7000 字,我们建议您阅读 17 分钟。
2017 年以来中国在海外的并购似乎慢下了脚步,是政治局势的束缚还是经济趋势的影响?在德国普华永道并购部的 6 年经历让他在专业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作为汉莎航空总部战略与并购总监,他更注重战略和全局的把控。
本期嘉宾李常胜先生将针对并购趋势及并购中的潜在风险聊聊他的见解,同时也会谈谈他在并购行业工作的心得体会。
除了是并购专家,他的德语也是近母语水平。在工作之余,李常胜先生还对德语学习有潜心研究,并已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心得编写成书。德语对于他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多的是思维习惯和兴趣爱好。
学习德语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苦恼于繁杂细碎的语法、毫无规律的词性,甚至有时候德语还没有取得长足进步,英语却已忘了大半?
本期访谈李常胜先生也分享了他对于德语学习的独到见解,一起来听听吧。
访谈策划:张元子 刘旭辉
文章整理:张元子
文章编辑:陈雨欣
文章校对:刘旭辉
访谈地点:德国 法兰克福
嘉宾简介
李常胜,目前担任德国汉莎航空总部战略与并购总监。他于 1999 年初赴德留学,2005 年获得德国科隆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Diplom),同年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 (DAAD) 外国留学生杰出成绩奖。在加入汉莎集团之前,他曾在德国普华永道咨询部担任经理,主要负责企业资产的评估项目。他具备十年以上国际商务谈判经验,同时也是特许金融分析师 (CFA) 持证人。
李常胜先生从 11 岁开始系统学习德语。在德国学习生活的 20 年里,对德语一直进行总结和研究,跟进最新的语言变化趋势。他持有歌德大语言 C2 证书(其中口语测试满分,写作 99 分),编写了《德语核心词汇与 1000 短语精解》一书,力图带领初学者攻破最富于变化的核心词汇及短语。该书已于 2019 年初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一直稳居当当热卖榜前列。
1
“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专业知识的获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便捷,途径也更为多样,而项目管理是无法“学习”的。
对话德国:李常胜先生您好,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在汉莎航空总部担任战略并购总监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之前在普华永道的工作经历吗?
李常胜先生:我现在主要负责汉莎集团的完整并购流程和集团的资产组合优化。
如果我们公司是买方身份,那么具体工作则主要包括筛选标的、交易谈判以及设计交割后的整合方案。在尽职调查方面,我们聘请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和律所提供专业支持,而我们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与交易方的谈判策略与并购整合方面。
在进入汉莎之前,我在普华永道的策略与资产评估部门,主要工作是为企业客户提供资产估值服务。工作内容比较多样化,例如并购交易或资产重组中的资产估价;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提供资产公平价值鉴定书;也包括国内最近比较热门的商誉减值测试等。
我觉得“四大”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不同的行业,接受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积累项目管理经验,这些都会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影响。
我当时选择离开“四大”去汉莎的原因主要是在接触了大量的并购交易之后希望能有机会了解交易的全貌,这在服务内容细分的“四大”是无法实现的。
对话德国:您觉得在“四大” 6 年的经验对您目前的工作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李常胜先生:刚才已经提到,“四大”工作可以让年轻人在接受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积累项目管理的经验。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专业知识的获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便捷,途径也更为多样,而项目管理在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无法“学习”的。
每个项目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每个项目的参与者也都不同,所以只能通过亲身的经历来学习和体会如何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协调不同团队成员的工作以及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进而推进整个项目如期完成。
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项目,“四大”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积累项目实战经验的平台,让大家可以从小项目中的执行者逐渐成长为大项目的团队管理者。
这一段经历让我本人受益匪浅,也为我今天能够全盘负责大型并购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
中资企业在德收购步伐的放缓可以视为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投资行为,但其在德国并购的步伐不可能停止。
对话德国:有种说法,“并购的死法有一百种”。您能总结一下在整个跨境并购的过程中有哪些风险呢?该如何规避?
李常胜先生: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对“并购失败”的理解。
在我看来,竞标失败或者是交易没有交割都不能算失败,因为损失的仅仅是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我今天想谈的是投资后无法达到并购的预期。从全球交易来看,这一类的失败率高达 70%。并购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商业投资行为,与之对应的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增长的高回报。
那么具体的风险有哪些呢?我觉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的企业自身的一些风险;另一类是并购这个商业行为给收购方带来的风险。
第一类包括企业财务、税务、法律上的风险。如果并购过程中的尽职调查做得到位,这类风险是可以及早发现的。在收购合同的谈判过程中,企业应多为自己争取利益,规避或至少把此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另一类风险是收购方因为收购背负高额债务而面临的融资及流动性风险。一方面,企业应理性看待海外并购,根据自身财务状况量力而行,尽可能降低杠杆;另一方面,企业要尽早对并购后的企业整合进行规划,实现规模效应和优势互补,实现生产经营的协同效应,即 1+1>2。
对话德国:并购后整合确实非常重要,您对此有什么建议或心得体会?
李常胜先生:可以说并购整合是整个并购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决定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并购交割完成之后,收购方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即使是同一国家的两家企业,在管理方式、财务运作方面的差异都可能很明显。而跨境并购中因为文化差异,收购方还将面对核心管理人员流失的风险,以及同当地政府机构、行业和企业工会沟通存在障碍等问题。
我个人的建议是在并购交易进行到中后期就要开始酝酿具体的整合方案,建一张交割后一百天的任务清单,而不是在交割之后才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在并购谈判还未结束之前,收购方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合同本身,整合方案很容易被忽略。
另外,我建议收购方积极参与标的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并购的协同效应唯有通过企业整合才能实现。
这里就必须要讲一个团队建设的问题。交割之后无论是保留标的方管理层的原班人马还是从国内空降一个管理团队到标的企业都不是最佳方案。
要实现企业双方的融合,必须从管理层开始。新管理团队既要有熟悉企业情况的成员,也需要有能代表中方企业利益、但同时能与当地员工沟通、赢得互信的成员。管理层的共同成长是企业完成整合的一个必要条件。
对话德国:2017 年以来,中资在德国的并购步伐有所放缓。德国也在更加严格地审查来自中国的收购并购案,您对此是怎么看的?对于计划在德并购的中资企业有什么建议?
李常胜先生:2016 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中国企业收购的德国企业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 60 家,一年内还出现了好几起交易规模超十亿欧元的收购案,德国并购业的同行们都感觉出来过热了。
2016 年底中国加大了对外汇和海外投资的审核力度,同时德国社会各阶层也表现出了焦虑情绪。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德国政界对几起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并购交易进行了行政干预。
在我看来,并购仍然是中资企业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必要且有效的手段,虽然它并非是唯一途径。
而从德国方面来讲,本身也有这种需求。根据德国工商总会 DIHK 在 2018 年公布的一份关于企业继承人的报告,在 2017 年有超过 6,600 名现任的德国中小企业主向其咨询企业继承人问题,其中 47% 的企业还没有继承人的合适人选。也就是说,有超过 3,100 家德国中小企业在短期或中期内需要新的管理者。加上欧盟内部市场增长乏力等不利因素,德国企业急需有成熟管理团队,并且能够快速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投资者。
中资企业对德国企业的收购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中资企业在德收购步伐的放缓可以视为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投资行为,但其在德国并购的步伐不可能停止。
基于德国社会对于中国投资者表现出的焦虑情绪这一事实,有计划来德国并购的中资企业将面对特别的挑战,公共关系的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树立一个负责任的战略投资者形象,被德国企业管理层、工会和员工以及德国民众所接受,是每一个中资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一点通过有效的沟通是可以实现的。当然这也需要企业家的智慧和勇气,在必要的时候建议中资企业主动接受德国主流媒体的采访,参与公众的讨论,化被动为主动,令人信服地把并购之后的双赢结果讲给德国民众听,而不是把公众讨论的这个平台让给某些对中国有偏见、善于煽动民众情绪的政客们。
2018 年主持留德学人金融学会 (VCAF) 的大数据论坛
3
“
德语和英语的学习是相互带来协同效应 (synergy) 的关系,而非竞食 (cannibalization) 关系。
对话德国:我们了解到您持有歌德高级证书 C2,其中口语满分,写作 99 分,接近母语水平。可以给我们讲讲您学德语的经历吗?
李常胜先生:我 11 岁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学习德语。最开始学习德语的时候和大家感觉一样,就是“虐”。同时我的英语学习也不能放松,课外还要参加各种英语兴趣班,学习压力非常大。
不过这也促使我总结出了一套学习方法,把两个语言的学习融会贯通,打通经脉以后我的进步就很快了,最后以年级德语第一的成绩保送上海外国语大学。
我在大二那年就来德国留学了,之后一直在德国生活,已经超过 20 年了。在这期间我一直都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除了和德国人一样强度的听说读写,我还阅读了大量尤其是英语国家对德语的研究成果,也在持续关注德国中小学的德语教学方法。
不过我之前从没想过考歌德大语言证书,因为学业或工作上并没有要求,我也不喜欢考试。但是出版新书最好有一个资质证明,我花了两天时间看了一下题型就去考了,最后顺利拿到了 C2 证书。
现在我还是非常感谢上外附中的德语教育,各种周考、月考让我的语法和词法基础很扎实。课堂上的系统语法学习也是德国人必须经历的,如果他们不努力学习语法,同样会搞不清楚。
我自己一直持续研究语法的变化,所以语法方面我有绝对自信。事实上,我有时也帮德国人修改润色文稿。
对话德国:大多数同学的第一外语都是英语,在上了大学甚至研究生之后才接触到德语。您认为这两种语言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李常胜先生:我一直认为德语和英语的学习是相互带来协同效应 (synergy) 的关系,而非竞食 (cannibalization) 关系。
虽然有时可能出现明明说着英语却冒出德语词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英语被德语“毁”了。
想想你是不是汉语里偶尔也会夹杂英语词呢?但没有人会因此而不再学习英语,更何况你并没有遗忘这些词汇,只是由于近期不常使用,提取词汇需要一点时间——这是多外语者必然会面对的情况。
总的来看,两个语言互相的正向促进是主要的。大家一般能很快理解德语中的情态动词与各种时态等,因为大脑中已经(通过英语)提前建立好体系了。我们认为的难点往往就是现代英语中已经消失了的东西,比如词性。
德国人才市场对在德华人的要求是德英双语并重的,英语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德国,留学生仍需要阅读大量英语文献,作为外国人更有可能位于国际交流多的岗位上,流利的英语会大大加分。
对话德国:您认为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德语?
李常胜先生:双语并重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如果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德语,我有几个建议。既然今天讲到了并购话题,我不妨借用并购的一些概念阐释一下:
第一,降低资产的购置成本。语言占用大量的记忆空间,这是宝贵的资源。外语爱好者在“购入”德语时,当然希望尽可能降低成本。
德语与英语有许多的同源词 (cognate) 或者相近词,如 Bruder – brother,这样的对照记忆对大脑中的两个词库进行了优化,节省空间并能加快提词速度。而且你会注意到,这样的对应呈现一定规律性,如 d – th,这是由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我自己对同源词按照规律细分做过比较全面的总结。
同源词中的 false friends(指同形异义词)也很有意思,比如德语的 Angst 一般认为对应英语中 fear 而非 angst。因为 Angst 表达的“害怕”程度很宽,可以指代从一般到很严重的恐惧。而英语中 angst 直译为焦虑,一般偏指严重一些的情况。你看,你通过德语丰富了英语词汇并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
又如记忆词性,传统的德语教学一般认为词性不规律,建议将名词与其定冠词一同记忆。这确实是最理想的方法,但我也明白许多非专业学生学习时间有限。
事实上根据统计,大约 80% 的名词词性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我建议大家依照各规律的统计结果,比如以 Ge- 开头的 90% 左右都是中性,按照规律 - 例外的方式记忆可能更容易一些。也就是说,你做了一个基于统计规律的信息建模,面对新词汇时判断其与现有模型的互洽并逐步完善模型。
第二,高效整合。既然德语被普遍认为是逻辑严密的语言,那我们就尝试用逻辑的方法整合一些知识点。比如在学习形容词词尾变化时,我认为强弱混合变化的概念没有必要对非专业学生过分强调了,因为这些语言学上的概念有时反让学习者困惑。
学习者仅需要通过无冠词、定冠词与不定冠词时的三张形容词表最直观地去记忆规则即可。因为高速的德语交流要求我们直观且具象地读取信息,不需要再加额外中间环节分辨定义了。这也是我提倡的德语学习流程优化。这样学习者能够一开始就体会到形容词词尾如何完成名词性数格的展示与平衡。
第三,培养兴趣。网络上一些吐槽德语的文章非常有意思,但也反映了一些人由于德语的“难”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并在其“反衬”下再次发觉英语的美好。
但是,同属日耳曼语族的英语也不是一出生就这么简单可爱的,大家也许知道古英语里也有复杂的性数格变化,跟德语非常类似。
我自己研究德语的兴趣点之一就是发掘两门语言间深刻的联系,例如德语中动词二位,我们简称为“V2 原则”。V2 在其他日耳曼语中仍然适用。虽然现代英语基本已经放弃了曾有的 V2 而转为主谓宾语序,许多人坚持认为还有部分 V2 残留,比如否定短语开头的句子 Never in my life have I seen such beauty.
你看,你对英语中需要专门学习的倒装句是不是有了更深的认识?或许你还能体会到语序灵活性带来的表现力。又比如在学习德语后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你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例子,大家可以发掘更多兴趣点。我们的生活需要更多的乐趣而不是压力,如果二外、三外的学习还是充满应试的调调,我觉得还是有些可惜。
4
“
核心词汇与短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对话德国:我们了解到您编写的德语词汇书——《德语核心词汇与 1000 短语精解》已经出版,请问您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核心词汇和短语作为切入点?
李常胜先生:现在一个大问题就是,很多学习者找不到资料学德语词的用法。许多教材后面的单词表只有简单的中文释义,字典义项太多,初学者难以把握重点。而词汇和短语又是语言之基,这直接造成了初学者入不了门,中级学生听说障碍,然后把原因又归咎到德语难这个老调上去。
核心词汇与短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德语词汇多需搭配使用,用法严谨,意义与形态更会随着不同的搭配而千变万化。不过好处是一旦熟练掌握核心词就能通过复合派生等方式使词汇量倍数增长。
不少老师推荐大家做一个自己的单词本,这是很好的方式,但从总体时间资源运用上看就是浪费了,且正确性难以保证。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我帮大家做的单词本,列明了核心词的一词多义、固定搭配及特殊用法,讲解细致,适合自学。词汇的选取参考了歌德 B1 与移民测试词汇表,并对照了权威语料库关于高频词汇的最新统计资料。
在这本书中,词汇的每个义项都会有英语对照,相近的构词与短语也会特别提示,力求德英双语原汁原味。英德部分我们邀请了英德双母语者 Edzard Siemens 先生审校,他之前就职于马倩博士(注:对话德国往期访谈嘉宾,访谈文章——《律政佳人 | 她在德国做世界顶尖律所总监》)所在的顶级律师事务所 Clifford Chance(高伟绅律师事务所)。
我一直认为,德语语法不是高冷的法典,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用法当中的,这也是我坚持编写例句的原因。德语词汇运用受到很多语言规则的约束,熟记短语与例句才能做到脱口而出,解决“开口难”。
我们根据在德国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全面重现各种生活场景、真实对话。同时,我们更倾向于编写真情实感、风趣现代的例句。这里特别感谢好友 Florian Skrandies 先生,他凭借出色的语言才能,不仅精心审校了德语部分,还校对了中文部分。
另外,本书还精析了词根词缀,包含了更广泛的联想记忆法,如近反义词、简洁明快的口语等等,如是形成词汇“网络”。
也要感谢合著者胡达女士,她是北京大学法学与经济学双学士,曾获欧盟官方奖学金赴德留学,现在是德国商业银行总部法律合规顾问。她奠定了本书强总结、抓规律、重联想的基调。
我们了解到许多初学者由于对变位等的不熟悉,让他们仅根据教材上的少量素材自己总结词汇的多种用法及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希望用这本书帮助大家完成核心词的归纳,这样读者才能在进一步学习中“发散”与提高。
李常胜先生与胡达女士编著的
《德语核心词汇与 1000 短语精解》一书
对话德国:您对提高德语水平还有什么独到的建议?
李常胜先生:词汇是组织句子的基本材料。所以我建议大家,当碰到德语学习瓶颈时,请静下心想一想,这些问题是不是与词汇掌握不精有关呢?
大家一定记得在背英语单词上花了多少时间,那么对德语也请不要太过吝啬。所幸德语词汇少于英语,不过德语词汇用法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也就是说,德语词汇掌握更在于“精”。
大家知道,在听说德语的时候对“全局观”的要求很高,需要瞻前顾后。所以记忆固定搭配与短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比如听到动词末位的语句,常常可以根据之前出现的介词名词甚至反身代词就可以大概预知动词。这在说的时候更加重要,如果每个词的变化都要思考,那就基本没法说话了。
你需要掌握一些熟悉到脱口而出的固定搭配和短语,以争取时间,让你把脑力放在需要特别思考的句子成分上。
对话德国:谢谢您关于德语学习的好建议。您去年也参加了我们的年会,近距离了解之后,您对我们(对话德国)有什么建议吗?
李常胜先生:首先非常感谢对话德国的年会给在德国的华人提供了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的线下交流平台。我在去年年会上既见到了许多老朋友,又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对于国内有计划来德国留学或工作的朋友来说,对话德国的访谈信息量非常大也很有价值,让大家对德国的华人圈有了更直观和全面的了解,有助于为将来更快适应德国生活作很好的准备。
我在此预祝并且我也坚信你们会把对话德国越办越好,把它打造成为一档德国华人自媒体的金牌节目。
感谢您的阅读。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对话德国,阅读更多精彩访谈,与我们共同成长!
往期精彩文章
第1期 | 资深研发专家谈研发管理、工业 4.0 与人才培养 - 访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张式程博士
第2期 | 中德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 访德国博世部门总监杜飞先生
第4期 | 保持好奇,敢于挑战 - 访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朱朝宏博士
第6期 | 回国创业,我从未后悔 -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
第9期 | 戴姆勒工作 32 年的德国人事高管谈中德管理文化差异
第16期 | 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 访博世高级经理廖翀先生
第19期 | 终身教授到国际顶尖大学副校长 - 华裔女性演绎的“另类”人生
第24期 | 谈谈世界上最好的汽车 - 访奔驰“S 级之父” Dr. Storp
第26期 | 从德企女掌门到跨国巨头独立董事 - 访采埃孚集团独立董事徐维东
欢迎大家对公众号提出建议,如果有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欢迎回复公众号,我们将尽可能在今后的访谈中寻找答案。
对话德国 与德国对话,分享中德精英的行业见解与人生经验。旨在促进中德深度合作,并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共同成长。这里有行业专家、企业高管、高校教授、创业领袖。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砥砺前行。
长按二维码关注 对话德国
欢迎您到我们 网站与微博 获取更多信息
www.dialogde.cn
微博:对话德国
知乎:对话德国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