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2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袁华博士谈如何让德国先进夹具技术助力中国制造

 姜伟 对话德国 1月29日

机械制造领域专家袁华博士
机械制造领域专家袁华博士

本文长度约 4500 字,我们建议您阅读 11 分钟

 

本期让我们继续走近先进的德国制造。全球领先的金属切削加工技术是德国制造业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从航空航天到机械装备,从高精度机床到汽车发动机,许多关键零部件的制造都离不开金属切削加工技术。

 

上一期中,曾任德国夹具制造商雄克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的资深行业专家袁华博士为我们介绍了特种夹具在德国制造中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同时袁博士指出我国在金属切削加工领域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如何才能改变我国企业目前所处的困境?如何能从关键细节上突破,实现“中国制造2025”?工业 4.0 和 3D 打印与夹具技术有何关联?袁华博士在本期中给出了他的答案。

 

访谈策划:姜伟 刘旭辉

访谈参与:姜伟 殷琨

访谈时间:2017 年 10 月 23 日

访谈地点:中国上海

 

嘉宾简介

袁华博士曾长期在斯图加特大学机床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98 年进入德国工业界,担任德国夹具制造商雄克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2011 年起袁华博士担任德国中欧工业技术咨询公司首席咨询顾问。

 

袁华博士同时兼任同济大学客座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机械制造技术特聘专家,致力于为金属加工行业的广大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1

“我们首先要把夹具用好,先不要想着去造夹具。

 

对话德国:袁博士您好,您在上期的访谈里提到的几个产品,一个是双分度卡盘,一个是驱动顶尖,还有一个是液压锁紧装置,这几种产品国内企业可以逆向研发造出来吗?

 

袁华:直言不讳地讲,我们中国的夹具行业现在还很落后,没有能力仿造。在夹具里,三爪楔式动力卡盘算是最简单的了,即便是这种卡盘,中国市场也是被台湾的卡盘厂在主导,我们大陆的夹具厂竞争不过台湾的夹具厂。

 

再拿双分度卡盘做例子,双分度卡盘制造的工艺要求非常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可以这么说,制造这么复杂的夹具,大家想都不敢想。就是你敢想,但没有这个技术沉淀和积累,还是不知道怎么设计。哪怕设计出来了,你能不能造出来,它的性能能不能保证,还是一个问题。目前而言,我国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水平还没有达到去做这些结构复杂、性能优良、技术先进的高端夹具。

 

对话德国:您也知道很多中国资本到境外进行收购,有没有可能中国企业通过这种手段能够快速地获得一些技术?

 

袁华:很难收购到德国那些真正技术水平高、有核心竞争力的夹具企业。因为夹具行业那些好的企业,它的技术在行业内非常领先,真正能跟它竞争的对手是比较少的。它们的整个业务发展又非常稳健,他不会说今年订单特别多,就马上扩产招人,明年订单少了,再裁人。他们宁可延长交货期,也不会盲目地去扩产,也就避免了不好的年份出现难以为继的情况。

 

这些夹具厂经营得都很好,它为什么要卖呢?即使有值得收购的夹具厂要卖,是否能被中国的买家买到手,也是一个大问题。即便买到手,也不等于说就能够把他们的技术拿到中国来。弄得不好,公司可能就散了,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话德国:那是否能够通过引进技术人才的手段改善这一局面?

 

袁华:其实好多德国企业普遍有这么一种担心,那就是如果技术给中国学去了,那最后他们就没饭吃了。

 

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前面说过,我曾经给雄克在中国办厂。当时整个规划是我直接和老板一起制定的,计划两年内实现在中国生产德国的大部分产品。但结果工厂才完成第一阶段建设,德国那边的员工们就坐不住了。因为我们在杭州买了一块地,第一阶段除了办公楼先盖了五分之一的厂房,光是这五分之一的厂房就不小。一些德国工人来这边安装机器,教我们的工人做加工,等他们回到德国就说,不得了,中国那边如果全建设起来,我们这边可能有一天就不需要生产了。

 

所以当时德国方面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老板觉得不能让大家不稳定,最后就没有按照原计划在中国全面生产。这还是在自己的全资子公司,都会这么提防。那企业之间的防卫就更加严密了。在德国许多退休的骨干员工他们往往也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他们不能去危害老雇主的利益。所以挖人没有那么容易,更何况要挖到真正有用的人,并形成一个团队力量,那就更难了。


现在不管是去德国挖人或者是买公司都是不太成熟的,我们的关键还是先要用好他们的夹具,以此提高我们自己金属加工行业的整体制造水平,这是第一步。

 

对话德国:您对德国的夹具行业如此熟悉,您自己又是金属切削加工、尤其是夹具领域的专家,是否考虑过在国内建立夹具工厂呢?

 

袁华:我考虑过,但我不想。

 

有一次,我在常州的一个全国刀具会议上做了一个报告,正好一位退休的机械部老部长作为特邀嘉宾听了我的报告,他对报告内容非常感兴趣,觉得先进夹具技术对我们中国确实有重要意义。于是,他就约我到北京他家里谈了两次话。谈话的过程当中他也提到过,他说袁博士,你为什么不在中国造夹具呢?

 

我说如果我造夹具的话,确实可能可以填补我们中国的一两项空白,但如果我一旦去造夹具,我的全部精力都要投进去,因为我给德国公司在中国办过厂,我知道办工厂需要投入多大的精力,那么我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传播这些夹具技术了。为了让中国更多的从事金属切削加工的企业受益,我更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技术传播和推广方面。

 

我经常会碰到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老板,他们对我说袁博士,你来跟我们一起做夹具,你能挣很多钱。我说你听了我介绍这些先进的夹具技术,如果你能把它们用到你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为公司提高制造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那就对了;如果我介绍这些技术让你产生了要做这些夹具的念头,那是我误导你了,因为我们中国金属切削加工行业的制造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步。现在去做那些技术难度这么大的夹具,你很可能会血本无归。

 

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想着去做这些复杂的夹具,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用好这些先进的夹具,来提高我们的制造能力,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把中国金属切削加工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上来,为往高端制造发展打好基础。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金属切削加工行业与德国的夹具行业将会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关系。

 

  袁华博士主持专业论坛
袁华博士主持专业论坛

 

 

2

“我们中国金属切削加工行业现在非常缺的一类人,就是工艺工程师,确切地讲,就是懂夹具的工艺工程师。

 

对话德国:您上一期提到我们现在买了很多先进的机床,刀具也做得不错了,唯独夹具技术落后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袁华:我认为,在我们中国的金属切削加工行业普遍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重设备轻工艺”。而根据我在德国金属切削加工行业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我总结出一个结论:德国的金属切削加工行业之所以这么强大,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非常重视工艺。

 

所以,我在 2011 年就开始向中国的机械加工行业的同行们提这个说法,并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机械加工的核心问题是工艺问题”。我不管到哪个行业去做报告,大家听了以后都极为赞同,都认同我是说到关键点上了。但是之前人们就没有这个概念,大家就认为机床最重要,以为有了好的机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其实不是,机床也是为实现工艺服务的。要实现好的加工工艺,金属切削加工三大要素“机床- 刀具 - 夹具”,样样要强。

 

我国现在金属切削加工行业的整体水平低,关键就在于不能实现很好的加工工艺过程;而不能实现很好的加工工艺过程,正是因为没有用好先进的夹具技术。造成中国目前极度缺乏先进夹具技术的根本原因,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夹具技术的不重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夹具技术来解决问题最好,因为他们对国际先进夹具技术了解太少。

 

对话德国: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为什么他们对全球先进的夹具技术这么缺乏了解呢?

 

袁华:一个原因是因为德国的许多夹具厂虽然在技术上非常领先,但是他们的体量规模太小,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去做中国市场的开拓,这就使得国内的很多企业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了解他们的技术。

 

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在中国是重设备轻工艺,重设计轻工艺,我们长期以来对工艺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我给你讲个小故事,曾经有一次我刚做完报告,听众席上来了个小伙子,他告诉我说,他以前是搞机床设计的,今天是他第二次来听我的报告。他第一次听了我的报告之后,回到公司就向领导申请从机床设计部门调到工艺部门工作。结果他的领导跟他说:“可惜了,小伙子!”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大家对工艺不够重视。而我们中国金属切削加工行业现在非常缺的一类人,就是工艺工程师,确切的讲,就是懂夹具的工艺工程师。

 

对话德国:您觉得我们该如何解决当前这个问题?

 

袁华:我现在就在朝着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努力。

 

我把大量精力放在夹具技术咨询和培训上,我不卖夹具,我只做技术传播推广和应用。首先是要打破人们的传统思想误区,建立起重视工艺重视夹具的理念,在这方面我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前面说过,德国的夹具技术是分散在很多中小企业里边的,而很多小企业没有条件来做中国市场,所以加大了中国企业对德国夹具技术全面了解的难度。在我之前,还没有人能够对如此分散的德国高效夹具技术进行搜集、消化、归纳和整理,将其系统地介绍给中国的金属切削加工行业,并综合性地灵活运用这些技术为中国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解决技术难题。

 

在这一点上,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目前没有第二个人对德国的夹具技术了解得像我这样如此全面如此深入。如果我不去把这些先进技术系统地介绍给中国的金属切削加工行业,可能就没有第二个人能去做好,所以我说我有使命感。

 

我很希望在中国能够带起一群人来,一群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人,一群有志于投身夹具技术的人,大家一起在中国推广这些先进的夹具技术,把中国的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水平提升上来。

 

对话德国:您这种使命感让我们非常敬佩!相信您正在从事的咨询工作也会带领更多人一起实现这个目标。您能否借此机会向我们介绍一下您提供咨询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袁华:一种是针对特定问题的技术咨询,这些问题通常是客户尝试各种方法也未能解决的。我首先是对工艺过程进行分析,找出零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点,研究用什么样的方案能够最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有了方案之后,我会从众多的夹具技术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并将最合适的德国夹具制造商推荐给客户企业。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夹具技术的讲座和报告,为中国的企业培养懂夹具的工艺技术人才。我想达到的效果是:在人们了解和掌握了这些夹具技术后,遇到很多问题就都能够自己去解决了。遇到真正的难题时,才需要我去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大范围内普及先进夹具技术的应用。

 

很多时候大家听了我的报告以后,会觉得启发非常大。有一次在上海做完报告以后,富士康的几个部门经理过来找我,说袁博士,听了你的报告,我们脑洞大开,原来都没有往这个方向想,现在才发现我们有那么多的改进方式和可能性。许多很实用的特种夹持技术,只要针对具体问题拿去用,马上就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袁华博士为著名机器人公司发那科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课
袁华博士为著名机器人公司发那科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课

 

3

“3D 打印技术是对金属加工技术的补充,不会将其取代。

 

对话德国:工业 4.0 最初由德国提出,那么他们在夹具设计上也在向工业 4.0 方向靠拢吗?

 

袁华:目前在德国的夹具行业这方面讨论的并不多。工业 4.0 也好,智能制造也好,在中国被炒得很热,在德国人们很冷静和理智。实际上工业4.0在德国之所以被提出来,就是因为德国的制造行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技术水平阶段,他们可以去做下一步了。但是并不是说现在就能实现智能制造、实现工业 4.0,而是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

 

事实上,金属切削加工行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最大瓶颈就在夹具技术上。我们知道智能制造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加工系统有很强的工艺实现能力,能够针对不同的工件制定和实施优化的加工工艺过程。我们的数控机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可以运行不同的程序加工不同的工件;刀具也有比较强的通用性,况且机床的刀库里可以存放很多刀具。这就是说,数控机床和刀具都有比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夹具的适应性很差,夹具与工件的相关性太强,目前的绝大多数夹具是不能满足智能制造的要求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我们也有少量的夹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正在向适应智能制造的方向演进。我有个报告的题目就叫做“智能制造与先进夹具技术”,阐述当今的夹具技术应当如何发展,以适应智能制造的要求。

 

对话德国:3D 打印技术会取代传统的金属加工技术吗?目前它们二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袁华:3D 打印技术可以说对于金属加工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有一些无法用切削加工完成的工件(如空心结构),用 3D 打印却很容易实现。尤其对于单件和很小批量的加工,3D 打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前些时候 3D 打印被炒得过热,有人都认为,好像 3D 打印技术会取代金属机械加工技术,但这其实根本不可能。

 

首先对于一些很高精度要求的零件的加工,3D 打印技术还做不到,比如说我们经常要求微米级甚至更高的精度,这个 3D 打印就做不到,它打印出来以后还要再切削;再比如说,切削加工能够加工出很高的表面质量甚至镜面质量,3D 打印也做不到;另外,3D 打印效率很低,它是一层一层打出来的。对于批量大的活,切削加工的效率优势 3D 打印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说 3D 打印不可能取代金属切削加工。

3D 打印是一种很好的金属加工方法,是对于传统切削工艺的一个补充,但是没有必要把它夸大的太厉害。

 

4

“我们还要把德国的质量理念,做事精益求精的风格,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等等,在中国进行传播。

 

对话德国:谢谢您的宝贵经验分享!最后,您对我们对话德国或者我们的读者有没有建议或者寄语?

 

袁华:首先,我觉得你们做的这件事情很有意义,让我们华人可以有一个互相学习了解的平台,这件事情如果你们没有做,那确实是很可惜的。

 

我现在在做一件我很喜欢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可以为我提供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对社会很有意义,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

 

我读了你们很多篇往期访谈,我觉得写得都非常好,所以我想这也一定是你们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而且它也对社会也很有意义,希望你们也能享受这份小事业,并且坚持下去。如果能通过你们的平台,促成对话德国的访谈嘉宾们相互合作交流,相信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我想说的一点是,如果我们为德国企业工作,在开拓中国市场的时候,把产品销售出去是你的本职,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还要把德国的质量理念,做事精益求精的风格,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等等,在中国进行传播。我觉得这样对中国的行业才有更好的贡献。

 

感谢您的阅读!感谢袁华博士为我们分享他的宝贵行业经验和见解,也感谢他对我们的寄语。期待以袁博士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将来能够为国内的企业带来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也祝愿中国的企业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往期精彩文章

第1期 | 资深研发专家谈研发管理、工业 4.0 与人才培养 - 访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张式程博士

第2期 | 中德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 访德国博世部门总监杜飞先生(上)

第3期 | 汽车电子行业发展趋势与研发人才培养 - 访德国博世部门总监杜飞先生(下)
第4期 | 保持好奇,敢于挑战 - 访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朱朝宏博士(上)
第5期 | 如何突破外企职业天花板 - 访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朱朝宏博士(下)
第6期 | 回国创业,我从未后悔 -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 (上)
第7期 | 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中)
第8期 | 整合全球资源,打造新一代卓越电动车 -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下)
第9期 | 戴姆勒工作 32 年的德国人事高管谈中德管理文化差异
第10期 | 入职、轮岗、跳槽 - 德国资深 HR 高管的深入剖析
第11期 | 德国高管披露:中国人如何挤进管理层?
第12期 | 德国华人专家张建伟教授谈人工智能与中德合作

第13期 | 天使还是魔鬼 - 汉堡科学院华人院士谈人工智能危机
第14期 | 在德国当教授是怎样一种体验? - 访汉堡科学院华人院士张建伟教授
第15期 | 德国博士生比中国博士生好在哪里?
第16期 | 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 访博世高级经理廖翀先生
第17期 | 作为外国人,我如何在德国企业做管理?
第18期 | 深度解读博世集团的销售、产品开发与项目管理体系

第19期 | 终身教授到国际顶尖大学副校长 | 华裔女性演绎的“另类”人生

第20期 | 隐形冠军的摇篮 | 慕尼黑工大前副校长孟立秋解读德国高校之谜

第21期 | 标准造就的德国企业 | 慕尼黑工大前副校长孟立秋为您解读

第22期 | 时间管理 & 中德合作 | 访慕尼黑工大前副校长孟立秋教授

第23期 | 打造中德科技合作平台 - 访优秀华裔企业家周松波博士

第24期 | 谈谈世界上最好的汽车 | 访奔驰“S 级之父” Dr. Storp

第25期 | 希望在职场中看到更多自信的中国人 | 解密奔驰“S 级之父”的职业生涯

第26期 | 从德企女掌门到跨国巨头独立董事 - 访采埃孚集团独立董事徐维东

第27期 | 深度解读在德投资并购整合 - 访采埃孚独立董事徐维东(二)

第28期 | 解密德国制造背后的德式管理 - 访采埃孚独立董事徐维东(三)

第29期 | 他们想为年轻人打造专属座驾 - 对话小鹏汽车(上)

第30期 | 他们渴望更多高端人才 - 对话小鹏汽车(下)

第31期 | 
高效夹具 – 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
 - 对话金属加工技术专家袁华博士(上)

 

 

- END -

 

 

 

 

欢迎大家对公众号提出建议,如果有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欢迎回复公众号,我们将尽可能在今后的访谈中寻找答案。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Write a comment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