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博士是汽车电驱动领域的资深专家,并有长期在德资企业进行系统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工作经历,目前又加入到北汽新能源,完成了从德国到中国,从乙方到甲方,从德资外企到中资国企的三重身份转变。
上期访谈中,胡伟博士主要与我们分享他对电动汽车技术方向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本期访谈中,胡伟博士将与我们分享北汽新能源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规划,此外,胡伟博士也结合自己在德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为在德国学习和工作的年轻一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传统汽车的底盘与纯电动汽车的设计要求是无法完全匹配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电动汽车需要一个很大的一个电池,并以一个电池包的形式放在底盘。但是,传统汽车的底盘结构和整个电池包的结构是有一定冲突的。北汽新能源前期出品的车型,更多的也是基于传统汽车的改造。所以我们觉得它们和真正的电动汽车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在3.0时代里,我们会开发出基于电动汽车的全新平台。2017年我们会有第一款车型上市。我们将会基于电池为核心进行底盘开发,以三电控制为基础开发整车的架构和控制系统。我们认为这样的电动汽车,才是未来真正的电动汽车,也是整个行业未来的趋势。
特别是电池和电机这两块,我们作为整车厂,如果这些零部件完完全全由我们自己来做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要靠供应商来供应。又因为它们是最核心的零部件,我们不可能和供应商之间只是一个简单的买卖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这种合资的方式来加强对核心供应商和核心资源的控制。
我们的想法就是以最开放的眼光投向全世界,特别是要集合各方面先进的科研技术。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吸引想和我们合作的优质资源,来打造我们最好的产品。这几个海外研发中心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不同的定位和分工的。
硅谷研发中心,它的定位是在车联网和智能网联这个领域。硅谷最发达的就是IT行业,这里有最丰富的智能网联IT人才库。我们把这块业务定在硅谷,是希望今后我们的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它也有智能网联的功能,也能在上面开发出很多新的功能。
在底特律的研发中心主要是负责下一代的电驱动系统开发。底特律有着大量的汽车专业人才和深厚的技术积淀。
在德国亚琛的研发中心做的是増程器。增程器是增加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关键部件,简单来说就是,当电池电量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发动机启动,给电池提供能量对电池进行充电,以此达到增加续航里程的目的。
巴塞罗那的研发中心主要是做高性能跑车和赛车的设计工作。
计划建的还有意大利都灵和日本东京的研发中心,主要做造型设计。
我们所有海外研发中心主要的员工都来自于当地,我们目的就是要吸纳当地的优质人才资源。常驻的外派员工可能就是一两个人这样的比例。在特定项目的具体开发过程中,时常会有国内的工程师外派出去,在短时间里和当地的工程师进行合作交流。
今年4月份北京车展所展示的一台超级跑车ARCFOX-7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作。这台超级跑车是由西班牙巴塞罗那研发中心为主导开发出来的,这台概念车还在一个继续开发的阶段。另外,亚琛研发中心正在进行增程器的开发,近期正在完成样车的搭载试验。
首先,我觉得走出去是很重要的一步。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很多先进的技术都在国外,我们必须要走出去学习这些技术和获得这些资源。
然而,走这一步会很不容易。国内的许多公司,大多数人缺乏海外经验,他们不知道如何走出去。比如和外国人进行沟通,你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你需要一批有海外经验的员工,来参与到这个对外工作中,这个是很重要的。
目前我在做一些公司海外研发中心的协调工作,这几个研发中心的建立,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和谈判,以及海外研发中心的一些业务规划项目我都有参与。在做这些工作时,应该说在德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对我帮助非常大。
不尽满意。有一些项目在进度上慢了一些。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首先,国有企业对海外的投资非常的谨慎,在整个审批的流程上比较复杂;然后,还是因为距离的原因,对我们快速有效的寻找需要的资源还是造成了一些障碍,与当地企业的沟通和联系上还是不够充分。这两个原因影响了我们整个人力物力的投入,限制了海外研发中心的快速成长。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可以再快一点,可以再好一点,步伐可以迈的再大一点。
今后我们肯定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我们内部,以及与合作方的交流和联系,加快和优化海外研发中心的建设。
这的确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汽车行业里的研发人员大多是学机械出身的,而现在越来越多学电气的人才加入我们。
比如我们公司之前在人事招聘的时候,考虑到我们是整车厂,我们要求候选人是有汽车专业背景的,可是后来发现专业与我们的需求并不匹配,我们的团队现在更需要来自电气,IT和信息化这些方向的工程师,他们在未来汽车发展里面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且从现在来看,我们整车厂的需求远远未被满足。
传统内燃机行业,在未来20年,还是会持续存在的。但这个行业的持续增长应该不会很大,甚至说纯内燃机的市场份额长远来看是负增长的。未来内燃机会越来越多的和混合动力嫁接在一起,所以今后的趋势会倾向于一些复合型人才,他除了内燃机本身以外,还应该掌握一些电气方面的知识。
这两种情况所达到的效果差别会是很大的。所以我建议在读书的时候要找一切机会去多接触企业,比如做实习,写论文,做兼职工作等等。企业讲的就是实用,越早进入企业越能帮助你明确你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企业需要什么?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学某个课程?它对我未来有没有帮助?早点弄明白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少走许多弯路,进步能够更快一些。
我觉得德国企业先进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技术的先进性,二是管理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一定要学习,无论你是处在德企的什么岗位,本职工作所涉及的技术基础是应该首先要吃透的。然而我认为,我们更紧迫需要学习的是德国企业管理的先进性。
我们的很多企业,甚至包括政府也好,高校也好,更多的去注重国外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希望把先进的技术买过来,但我认为这些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最需要的并不是技术本身,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很好的环境,包括社会的大环境和企业的小环境,这个环境要能够有力地支撑你做开发。因为到了后期,真正的技术你是买不到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些东西,国外要么没有,要么我们就是领先者,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先进的研发管理环境和体系,它能够支撑我们今后不断孵化出更领先的东西,这才是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
如果你在大的德国企业工作,即便你可能就做一些好像看起来没有什么高科技的东西,但你一定要去留心,你的部门的建制是怎样的?内部是如何运作管理、协同工作的?流程设计是怎样的?管理理念是什么?是怎么落实的?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是那些?这些都积累了企业大量的管理经验在其中,有很多先进的地方,这些我觉的都是中国企业非常值得学习的。
第二,要充分做好重新适应环境的准备。国内的工作方式,人际关系以及其它方面,都与国外的企业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海归来说,特别是在国外待了很长时间,要完全融入是很困难的。要明白,短时间之内,我不可能改变一个企业。一个企业那么大,不可能说让一个企业按照我的思路去干。那么反过来只能我去适应这个环境,一定要在这个环境里面首先生存下来。
第三,要适应,但绝对不要被这个环境完全同化。适应环境,改变自己,前提是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融入之后,再尝试着把自己在德国所学到的一些先进的东西,逐步的在适应国内的本地化的前提下进行实施,逐渐的优化。切记所有的生搬硬套都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
感谢胡伟博士与我们分享北汽新能源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规划,也感谢他为在德国学习和工作的年轻一辈提出的宝贵的建议。
到此,胡伟博士的三期访谈文章全部结束。再次感谢胡伟博士抽出宝贵时间与我们进行交流。在第一期访谈中,胡伟博士结合自己丰富的职业经历讲述了他的职业生涯感悟,同时在对比中分享了他对中德管理的深入观察;第二期的访谈中,我们聚焦于技术,胡伟博士简要地介绍了当前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并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详细内容欢迎点击往期文章链接进行查看。
时间
2016年11月26日 10:00-17:30
地点
Universität Stuttgart, Hörsaal 55.01
Pfaffenwaldring 55, 70569 Stuttgart
天资聪慧、骨骼惊奇、万中无一的你怎可错过这次武林盛会?
点击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第1期 | 资深研发专家谈研发管理、工业4.0与人才培养 - 访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张式程博士
第2期 | 中德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 访德国博世部门总监杜飞先生(上)
第3期 | 汽车电子行业发展趋势与研发人才培养 - 访德国博世部门总监杜飞先生(下)
第4期 | 保持好奇,敢于挑战 - 访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朱朝宏博士(上)
第5期 | 如何突破外企职业天花板 - 访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朱朝宏博世(下)
第6期 | 回国创业,我从未后悔 -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 (上)
第7期 | 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 (中)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