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期 | 朱朝宏博士讲述如何突破中国人在德企的职业天花板

刘旭辉 姜伟 对话德国 2016-08-31

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 朱朝宏博士
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 朱朝宏博士
嘉宾简介
朱朝宏博士,出生于中国湖北,曾在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修后,到德国斯图加特霍恩海姆大学攻读博士及博士后学位。毕业后进入德国企业界,历任德国海蒂诗国际集团(Hettich)亚洲事务项目经理、德国西门子威迪欧(SIEMENS VDO)汽车动力总成汽油机管理系统亚太销售市场部经理、德国大陆汽车(Continental)动力总成发动机管理系统市场总监和大众亚太销售市场总监、奥地利富浩恩塔能源汽车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Frauenthal)总裁。现任采埃孚(ZF)中国电驱动(E-Mobility)事业部总监,同时兼任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法人代表兼秘书长。曾获“2010年德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奖“和“2011-2012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称号。
导语
上期访谈中,朱朝宏博士结合自己丰富的职业生涯经历,与我们分享了他在德国(欧洲)和中国、在大集团和欧洲的中等企业承担管理工作的不同感受,并针对国内企业的发展策略、投资并购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本期访谈中,朱朝宏博士给出了他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预测和建议,探讨了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企业的影响。此外,中国人在德国企业是否容易遇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回国发展还是留在德国?……对于这些年轻后辈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朱朝宏博士也给出了他的解答。
1
行业热点与未来趋势
 
 对话德国
您在汽车行业从业多年,有多个不同公司的任职经历和跨国管理经验,在您看来,对比德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目前最紧迫和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朱朝宏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和全球最大新车消费市场,但人人都说大而不强,原因在哪?其实我认为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的宏观政策,问题在于能否依据这些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控和落实。要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我认为目前最紧迫和重要的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经营管理理念。不论是汽车零部件企业,还是主机厂,都应该认真思考公司运营的新思路和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现在新的形势。
 
第二,应用技术研发。在经营管理完善到一定程度的同时,企业应该集中精力开发一些针对性强并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话德国
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您如何看待当前的这股4.0热潮?您对国内关注4.0的企业有哪些建议?
 
 朱朝宏
我认为工业4.0战略是给中国政府和中国汽车行业一个很大的提醒,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整个IT行业的革新,尤其是像Apple、三星,包括我们的华为,给了汽车行业和整个工业行业一个震动。既然通信行业能这样发展,那别的行业是不是也可以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汽车行业。传统汽车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今后的趋势可能是智能化、电气化,它带来的不光是技术和整个产业的革新,同时也会是这个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

德国提出的工业4.0,它的主战场还是在汽车行业,当然也不仅仅是汽车。而中国与之对应的战略叫“中国制造2025”,也是以汽车行业为主。但是中国实行这个战略的意图主要是希望把目前还是 Weltwerk(世界工厂)的中国企业发展成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也就是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相对企业的步伐来说,中央政府应对得还是比较及时的,花费了很多精力制定了比较有前瞻性的政策,来指导整个行业的发展。
 
 对话德国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这些战略对您所在的企业是否产生了一些影响?
 
 朱朝宏
实际上目前很多国际公司都是朝着这个大的指挥棒在走,比如采埃孚也对应制定了一个2025战略,以应对整个行业都将面对的重要市场变化。这些变化包括长期增长的市场(如中国)、新兴的市场、以及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大规模技术变革。
 
2025战略将指导采埃孚如何适应汽车行业及零部件行业今后新的发展,它主要包括三大核心支柱:高效性、安全性和自动驾驶。采埃孚将把这三大支柱的相关技术整合为一体,以此为未来交通的发展做好准备。
其中高效性的一大体现就是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发展,而我所在的电驱动事业部就涉及了三大支柱里的两个:高效性和自动驾驶。
 
在亚太区、在中国,我们也制定了很具体的步骤去实现这些战略。
 
 对话德国
您对未来5年、10年,或者20年,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有怎样的预测?
 
 朱朝宏
我觉得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这三点:国际化、集中化、技术和管理理念的竞争化。
 
首先是国际化。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国企业走进来。可以看到,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考虑是否松动合资企业的股比限制(50:50),这将给本土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有本事就生存,没本事就只能退出竞争。而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外国市场参与竞争,这也是国际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第二点是集中化。我很赞同北汽老总的观点,汽车行业目前是星罗棋布,国内的汽车主机厂就有两三百个,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厂。但是这个行业肯定会有一个大鱼吞小鱼、小鱼吞虾米这个过程。准确的数字不好说,但20年后肯定就只剩那么二三十家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那些小的不能说完全消失,但大部分可能都会被并购整合。
 
最后一点,技术和管理理念的竞争是决定哪些企业能在国际化、集中化的大趋势下生存下来的核心要素。谁被谁吞并,除了规模大小以外,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谁能最先掌握最能解决问题的具体技术或解决方案
 
所以总的来说,技术和管理理念将引领企业未来的发展,并最终决定它在整个行业所处的地位。
2
对后辈的建议
 
 对话德国
根据您个人的职业生涯经历,您觉得您事业上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哪些个人因素?未来您又会在哪些方面更加注重一些?
 
 朱朝宏
我整个职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失败和成功伴随在一起的,取得过成绩,也摔过跤。摔跤没关系,爬起来再继续往前走就行了。
如果说所取得的一些成绩该归功于哪几个方面的话,那我总结三点。
 
第一,敢于承担风险。如果我只图安居乐业,养家糊口,那我当初不会去奥地利,更不会从奥地利来到采埃孚。我现在这个年龄,就是因为我不惧风险,才让我不断有新的动力,不断继续努力,迎接这些新的挑战。我觉得,敢于承担风险是领导公司或者带领团队向前奋斗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第二,社交和号召力。除了掌握技术,脑袋要装很多东西之外,要能够让你手下的人听你的,跟你一起走。如果你不能带动你周围的人,那最好是去搞技术,不要带领团队,也更没有办法领导一个公司。

第三,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和第二点是相关的,只有通过表达才能发挥出号召力。要有号召力,就必须要有足够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要能够将自己的意图清楚地表达出来,并将自己的团队团结在一起。这一点在非母语的环境里会更加困难,比如在管理欧洲人组成的团队时,如何说服或影响他们,这种情况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将更加突出。
 
未来我希望在两个方面更加注重。对内,要注意团队结构的合理发展;对外,要加强市场的开发拓展力度,要使市场能接受我们开发的产品,这也是我们目前很大的一个挑战。
 
 对话德国
除了您自身的因素之外,对您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朱朝宏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个是中国的国力和市场影响力日益增大。如果中国还是像我当初25年以前去德国的时候那个国力和影响力的话,那么我在公司受重视的程度可能会大打折扣。
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中国市场重要性的不断提高,给我们在海外的华人提供了很多平台和机会,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和前提。年轻人要把握好这一机遇,一方面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出一把力。
 
另一个因素是我的工作内容。我是属于技术出身,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做的是管理。这样的经历对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管理能力都是很大的锻炼,也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对话德国
对于正在德国求学的中国学生以及考虑将来回国发展的人,您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有什么建议?
 
 朱朝宏
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有三点体会。
 
首先要选好起点。在哪里工作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不要太在意公司大小,也不要太在乎一开始的职位和薪资。最关键的是要看工作性质是否合适,专业是否对口,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第二是要有耐心,脚踏实地。职位和工资当然不是不重要,但是作为年轻人,第一步是先干起来,踏踏实实做出成绩,让人觉得你确实有 know-how,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国内,无论是不是华人,企业和管理者最需要的都是能解决问题的人
 
第三是要学会取舍。干事业要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时候要敢于放弃。当你按照自己的规划前进时,很多时候往往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目标,通常需要在某些方面做出牺牲,这时候要能分清主次,不要犹豫,果断取舍。
 
 对话德国
经常能听到一个说法,中国人在德国企业容易遇到天花板,进入管理层的比例也很少,您对这个说法怎么看?
 
 朱朝宏
首先,“天花板”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般来说,在德国或欧洲企业,尤其是在总部,中国人要进入管理层,甚至作为 Manager 再往上升,要付出比当地人多很多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想要得到认可,想做出一定的业绩,这除了靠自己的勤奋以外,还有运气和机遇的成分。比如,企业分配给你哪些任务。作为中国人,可能经常会从跟中国相关的项目做起,这或许就是不错的机遇。
 
总而言之,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取得成功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也即时、地、运。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事在人为。
 
 对话德国
您有哪些比较好的资讯渠道向我们推荐吗?
 
 朱朝宏
我推荐三个我看的比较多的。

一个是盖世汽车资讯,介绍了许多汽车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新闻资讯。

另外一个是中国汽车要闻(China Business Update,简称 CBU),他们每年会定期举办大的研讨会,主要的零部件供应商和主机厂的一些高层都会应邀参加,我也曾经在研讨会上做过报告。

还有一个窗口是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这个协会是我和另外几个志同道合的汽车领域专家共同创立的,协会旨在促进汽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普及发展,推动中欧双方在各相关领域中的高层次交流。也欢迎更多的汽车华人加入我们这个集体。

 

 

- END -

 

欢迎大家对公众号提出建议,如果有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欢迎回复公众号,我们将尽可能在今后的访谈中寻找答案。

Write a comment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