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张建伟教授任德国汉堡大学信息科学系多模态技术研究所(TAMS)所长,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
张教授长期从事工业4.0中的感知学习和规划,多传感信息处理与融合,智能机器人技术,多模式人机交互的研究与开发。在张教授任职所长期间,TAMS研究所主持了多个德国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邦教研部与工业合作项目和欧盟ICT重大项目,开发出可用于工业4.0的经验学习机器人系统,自主移动操作机器人,组装装配系统,多模式人机交互平台,开放式机器人软件,认知式电子教学界面等多种技术与系统。
导语
张建伟教授在1989年取得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学位之后,同时一直到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统及机器人研究所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1年获得Bielefeld大学教授资格; 2002年起,,任汉堡大学信息学科学系C4教授,多模态机器人技术研究所所长; 2014年当选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
张教授执教至今,已经指导了百余名博士及硕士生。如何才能发挥德国教授的青睐,取得在德读博的机会?中国学生又应如何发挥自我优势,如何提升自我?本期,张教授将与我们分享他对将要及已经在德读博的中国学子的宝贵建议。
张教授,您好。请问在您的研究所中,德国与中国学生各占多大比例?
在我的研究所基本保持了一个平衡:一半来自德国,一半来自中国。我认为,这个平衡对于他们的文化交流,相互学习都非常重要。同时,汉堡大学与清华北大也有多个已持续十多年的交流项目,通过这些项目让两边人员互相学习,增强互补性。
那么在您看来,比较德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或者分别有一些优势与劣势呢?
德国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通常还是具有很高的个人素质,这些学生到美国也很受欢迎。
他们的优势首先是语言(英语)能力,这应该他们阅读文献,展示交流以及写作能力都很强;第二是动手能力,德国学生几乎没有做理论的书呆子类型,他们一般兼有理论,编程甚至硬件实现的能力;第三是兴趣驱动,这点比中国学生做得好很多,就是德国人进行学习研究是因为喜欢,而不是被迫。这些方面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学生学习。
德国学生的弱点主要在他们的理论创新以及刻苦程度上。一是他们相对中国学生,不够重视文献阅读;二是在对待工作时间安排的态度上与中国学生也不太一样,德国学生认为下班后及周末的时间都是自己的,这也使他们在时间利用的对准以及对紧急事件的处理方面不如中国学生。因此,通常在德国,项目的推进速度相较中国是另一种节奏。
那么中国学生的优劣势反过来也很明显了。进一步,来到这边的中国学生,都是经过多重挑选,质量很高。这些素质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的素质以及能够继续工作的吃苦素质上;第二是他们愿意积极地与教授配合;第三是国际视野,由于这些学生与中国,与欧洲以及与美国的关系,他们的国际视野稍强于德国学生。
但是,虽然虽然中国学生在与教授的配合上做得比较好,但过于听话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自身创造的发挥;其次是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弱一些;另外,中国学生在行事和为人方面还是有很多可以从这边学生身上学习的德国品质,包括守时,做事的条理性,透彻性等。
那如果要用三个点来形容您最希望招到的中国博士生,您会最看重哪三个方面?
我觉得首先是好的人品。这个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真正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二是对自己坚信东西的坚守程度;三是对待生活,对待同事,对待所处环境的尊敬程度也是这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是学术态度与能力。就是在科学方面要有真正透彻的理解,要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坚硬才能。
第三是他们的已有经历。在选择博士生时,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行业有已有的可评价记录,不管是在竞赛方面,实践方面或是真正的理论,论文方面。不一定都有,但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甚至是一个小的领域,小的方面,都能够证明这个学生的潜力。
这是我招人比较认可的三个方面。
您对于已经在德国读博的中国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来德国,工作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来到这里,我觉得首先要重置进入乡随俗,适应国情的积极融入的心态。每个国家都有其优秀的传统,尤其是在德国这个文化,历史,工业,科技都非常发达的国家,不难想到他们的很多原则及处事方式必然有其道理。对于他们跟我们生活,行为方式以及某些规矩上的不同,我们应该尝试理解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并试着调整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来到德国并非简单地地工作工作学习,其实也是塑造我们成为兼具中德双方优点的“国际人”的过程,我们应该借鉴学习的心态来不断完善自己。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抛弃我们的传统。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将我们中国人的刻苦勤奋,处事灵活等优点与德国人善强,做事精确的品质结合起来,这在以后的多个方面都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德国工业化发达,技术高度应用的大环境。这包括发现一切实习机会,注意展览参观,与工业界合作论文等的交流机会。我想,这些也是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为什么德国的学位以外在欧洲,甚至在世界范围的工业界都特别受重视的基点。
第三点,作为中德民间外交使者,我们在中德文化相互理解方面要主轴作用。作为穿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到德国的高素质青年,必须要展现我们中国学生的精神风貌,刻苦,守时,干净;必须要去积极促进中德文化交流,消除中德误会,增进理解,找到并创造中德共赢的机会,努力促成中德进一步合作,并为参与其中打好基础。
在前面的采访中,您有提到《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ROS》,是一本学习机器人编程非常值得看的书。另外还有一些您认为应该的书可以推荐给我们吗?
我们的教授协会一部本书还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我们在德国做教授》。此书收集了十余位教授在中德方面的认识和感受,很推荐对于中德交流关注,尤其是希望了解文化,教育,科研体制的人读一读。
然后就我自己的专业方向而言,我们研究的就是机器人的开源操作系统,我们另外有一套书也马上要印刷了,叫《多模信息表达》,其中包括“深度学习”与“多元信息表达”。这两个都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其它要推荐的书那就太多了。我现在觉得比较重要的是找到好的导师,然后跟导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跟经历丰富,有正能量又有成功经验的人多多交流互动,这可能比纯粹读一本书重要许多。
第1期| 高级研发专家谈研发管理,工业4.0与人才培养 -访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张式程博士
第2期| 中德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访德国博世部门总监杜飞先生(上)
第3期| 汽车电子行业发展趋势与研发人才 培养-访德国博世部门总监杜飞先生(下)
第4期| 保持好奇,敢于挑战 -访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朱朝宏博士(上)
第5期| 如何突破外企职业天花板 -访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朱朝宏博世(下)
第6期| 回国创业,我从未后悔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上)
第7期| 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 现状与发展趋势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中)
第8期| 整合全球资源,打造新一代卓越电动车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下)
第9期| 戴姆勒工作32年的德国人事高管谈中德管理文化差异
第10期| 入职,轮岗,跳槽 -德国高级HR高管的深入剖析
第13期| 天使还是魔鬼 -汉堡科学院华人院士谈人工智能危机
第14期| 在德国当教授是怎样一种体验?-访汉堡科学院华人院士张建伟教授
- 结束 -
欢迎大家对公众号提出建议,如果有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欢迎回复公众号,我们将逐步在先前的采访中寻找答案。
欢迎转发分享,准许不得转载。
Write a comment